2月10日,顺德大良锦绣一村,启创-大良友邻新松社工组织社区居民一起制作油角、粽子送给社区66户长者。
2月10日,腊月廿二,正午的阳光洒了一地。一个藏身于顺德大良老城区居民楼下的“友邻厨房”飘出阵阵粽叶芳香—这天,十多位居民聚在一起,包粽子、做油角,要把这些饱含温馨祝福和暖暖邻里情的食品送给社区66户长者。
这样的场景在大良的社区里并不少见,甚至已成常态。
大良又名凤城,是著名的“烹饪之乡”和“粤菜之源”,广东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之美誉。曾参与制作大良美食宣传册《乐寻凤城招牌菜》的顺德美食达人小琥就曾点评,大良乃至顺德的“全民皆厨”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从顶层的专业厨师到最底层的普通市民都是高手,如大良前年举办的首届青少年厨艺比赛,就有助于让美食文化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餐饮文化的力量深藏于民间,且推动着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作为政府部门,也乐于“推波助澜”。正是凭借着良好的餐饮环境、悠久的餐饮历史文化、优越的餐饮人才培训体系,2006年5月,大良荣获中国烹饪协会颁授的首个“中华餐饮名镇”称号,创下了以大良餐饮业水平为标准的“中华餐饮名镇”申报全国标准。
“友邻厨房”里的春日暖情
上午10点半,粽子已全部包裹妥当。珍姐在电磁炉前照看第一轮下锅的粽子。浓郁的竹叶香气随着白色的气雾升起而弥漫于整个厨房。
粽子用绿豆、眉豆和猪肉作馅,绿豆还专门买了两种:原粒的和去壳的,以便迎合不同人的口味需要,“原粒的更能保存绿豆的原汁原味,而去壳的则会令粽子吃起来更为绵软。”珍姐对食材的考究立时见诸细微。
45岁的珍姐,是大良本地人,25年前嫁入新松社区,现在她是这社区里的“亲膳大使”。这是一个由当地妇女组成的生活群体,她们作为导师,分享自己的拿手小菜、家乡特色美食,也当义工制作节令食物送到社区长者家中,甘当“社区长者共餐”的大厨。
珍姐说,这天本打算让儿子也来帮忙的,她的儿子已经18岁,今年就要上大学。可儿子告诉她这天已和同学相约去别处参加公益活动,便也作罢,“乐在其中很重要,只有对所做之事喜欢才能做得更好。”
另一边厢,油角的制作已经开始。带上外孙女一起来的胡姨无疑是“厨娘”中的主力。她不厌其烦地为新加入的街坊一遍遍解说揉面的技巧和步骤—
先把锅里的水煮沸腾,同时用冷水和面。因为是要送给老人吃的,绵软的口感更适合他们,故此采用的是糯米粉而非粳米粉,而馅则采用煮熟磨烂的红豆泥,做好的油角便于储藏,隔水蒸热了吃,外皮绵软,内馅沙香。
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了,生面团也和好,便把面团捏成一粒粒大小,放入沸水之中,待粉粒被煮熟逐一浮出水面,再加入适量的糖煮个5分钟,被珍姨等“亲膳大使”称作“生熟糊”的面糊便成了。拿一盆子,倒入3斤生的糯米面粉,一勺一勺斟酌着倒入“生熟糊”以代替生水,珍姨开始揉面。这揉好的面团便是油角的面皮原料—被细分成数个拳头般大小的面团,再逐个在案板上搓成两拇指粗大小的条状,小刀切成两厘米长粉粒,人手拿起粉粒置于掌心,摁平,再推成直径五到六厘米长的薄薄圆饼,便可勺入红豆泥,对折包裹好,于边上用指甲掐花封边,一个粉白的“小荷包”便成型。
63岁的胡姨虽是技艺纯熟,但脸上、衣服上还是如在场众人一样沾了白面,可她却连擦的功夫也省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荷包”在她手中以极快的速度诞生,短短十分钟,一盘数十个便好了。她刚满10岁的外孙女小仪在外婆和其他“亲膳大使”的教导下,也很快学会了“小荷包”的做法,每做好一个都要外婆“点个赞”。这看在胡姨眼里,就是传承,“孩子从小就受到影响,兴趣便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而在负责这个活动的社工杏霆眼里,这样一个活动,却有着双重含义:油角意味“荷包鼓胀”、“前程似锦”;过年炸油角取“起镬”意头,为求来年的日子油润富足;而粽子则意味丰衣足食、家庭安定。二者均寓意着美好。
“友邻厨房”始于2013年,最初分别针对儿童、妇女、亲子开展了“友邻小厨神”、“美食分享会”、“亲子家乐厨”等特色煮食活动。居民一起在此认识新朋友、一起制作、品尝不同家乡美食,而2014年,融入“社区关怀”元素,大家制作美食关怀长者。而借着这个厨房,大良的居民几乎每周都会聚在一起切磋厨艺,“大良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居民也热爱这样的活动。”在这群基层服务者眼中,“全民皆厨”这样的餐饮文化在民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它扎根在日常生活和市民交往中,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府推动,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对于餐饮文化,作为政府部门,大良街道办也乐于“推波助澜”以令其发扬光大。2006年5月,大良获中国烹饪协会颁授首个“中华餐饮名镇”称号,更创下了以大良餐饮业水平为标准的“中华餐饮名镇”申报全国标准,凭借的正是良好的餐饮环境、悠久的餐饮历史文化、优越的餐饮人才培训体系。
为推广餐饮文化,最近几年大良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在鼓励“全民皆厨”等活动的同时,在专业厨师技艺分享等多方面提升整体水平。如过去一年,大良制作了《乐寻凤城招牌菜》小册子,与顺德区厨师协会联合举办凤城美食评选,邀请多位顺德名厨、营养专家、著名美食家、美食节目主持、美食达人等组成专家评选组,走访了30多家食肆、从139款候选菜式中评选出60道(首批)“凤城招牌菜”。同时,他们协调区厨师协会和凤城·食都运营管理方,在凤城食都开设“顺德名厨学堂”,作为向本地市民及周边地方游客教授传承中华餐饮名镇餐饮烹饪技艺的平台。此外,配合街道总工会等部门举办了2014年大良餐饮业职业技能大赛。
一项数据则显示,大良目前共有中华餐饮名店10家,餐饮店铺800多家,从业人员13000多人;有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及广东烹饪名师40多位,历年来在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烹饪比赛中获奖的名菜、名点200多项。而如大良虫崩砂、酿鲮鱼、姜汁奶、双皮奶、南乳花生、金榜牛乳、炒牛奶等小食远近闻名。2014年大良餐饮业营业收入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