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溪西有500年历史的香米村庄空心后近绝迹 如今成“聚宝盆”引年轻人归来。
今年春节假期,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被疯狂转发,话题持续发酵,甚至引发了各种场合里关于农村的讨论和争执。乡愁非自今日始,与乡愁一起滋长的还有无数进了城的人对乡村命运的关注。空心村,则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急剧变化的典型窗口。
“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过去的10多年里,从沿海到内地,空心村随处可见,“黄发垂髫守空村,阡陌依旧人影稀”。
空了心的村庄,还有未来吗?这也是过去很多年里,盘旋在很多人心头的疑问。带着同样的疑问,本报记者深入粤东西北农村,回访那些一度产业凋敝、人丁稀少的村庄,多少有些意外地发现,有的空心村,真的复活了!
一个毫无生气的“空心村”怎样才能复活成“实心村”?在饶平三饶镇溪西村,在外创业的80后返乡做农民带动村民增收;在韶关,破败不堪的牛鼻村因为一位文艺青年而渐渐“复活”;在河源偏僻的学旗村,留守老人靠养蜂种姜年收入达20余万元,决心把儿子媳妇从城里拉回来;清远的孔屋村开辟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这些真实的样本告诉我们,空心村复活路径多多。而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愿意回归乡村,用实际行动改变乡村的人。
复活之路:回归家乡的80后和一个青年扶贫工作组齐努力,让本村有500多年历史的香米从近绝迹变成创收之宝。
在闽粤之交的一个小山村,有这样几个年轻人,他们不是置身“村”外讨论,而是默默行动意图改变自己乡村—正因为他们的“回归”,空心多年的村落发生了巨变。
在这个潮州山村里种植有500年历史的一种独特香米稻,随着村落的空心几近绝迹。一个青年农民的回归和一个青年扶贫工作组的进驻,能够留住它吗?
凋敝:特产香米因村空心几近绝迹
大年廿八,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溪西村开始热闹起来。作为溪西村11个自然村之一—山美乡也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
晌午时分,在村口溪西村委副书记刘维才的家里,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来了、走了。刘维才按照潮州人待客的习惯,从茶碗里滴出茶汤、换着茶叶。这些客人跟刘维才年龄相仿,他们一起在村子里长大,如今都在外面“闯”世界,茶桌前聊着的也都是外面的世界。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溪西村像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谋生了,就让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遭受了打击,山美乡的一种当地特产—香米稻的种植也受到了影响。这种香米稻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在这里种植已有500多年,但也随着乡村的“空心”也几近“绝迹”。根据《潮州府志》,这种香米稻“粒大于常米,每煮饭仅用少许,便觉满锅生香,真奇种也;其价也倍于常米,粤东唯饶有产。”作为原产地的山美乡,最高峰时候也有数十亩种植,但到了前几年几乎没有几家人种了。
转机:年轻人一起搞生态农业
刘维才是“80后”,在退伍后,自学本科毕业,也曾在外创业,至今经营着几家连锁西餐店,但他还是回到了他的家乡做回了一个农民。
刘维才回村后承包了数十亩农田并组织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他想把农户组织起来扩大香米稻种植面积,然后再扩展销路和市场。
就在刘维才想要回乡大干一番的时候,饶平县也决定把溪西村列为扶贫重点村。县里派来了三名年轻干部,包括饶平县保密局局长沈潘松都被指定来帮助这个村庄“脱贫”。
饶平县委办的“80后”青年干部康浩长期驻村,成为了溪西村村委副书记。他和刘维才很快成为了“知己”,从2012年起,他们一起鼓捣起了山美村的生态农业。
回首创业路并不轻松
刘维才开始种植香米的时候并没有这么轻松。
“耕地荒了不少年头,光是平整土地一项,一亩就要花几百元呢。当初我也没种过田,只能请教专家以及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田间劳作远比想象中辛苦。而且香米一年只能一造,另一造需要种普通水稻,并无法带来多少收入。”不菲的前期投入,以至于今年刘维才还坦言,“尚未真正开始盈利”。
刘维才选的是很难的一条路,因为他要求生态种植,发挥村中山泉水灌溉的优势。同时,三饶镇最大规模的养猪场就在村中,成为了种地的优质肥料。
付出终有回报,五十多岁的溪西村村民、水果种植与养殖户刘培举赞许地说:“一个有经济头脑,一个尽职尽责,都是好同志,硬是在荒地里种出了金子。”
收获: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更聚了人气
刘维才说:“以前的农民即便是种香米,多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出产质量不稳定。”刘维才说,香米种植面积受产量制约,难以大面积种植,大多作为手信送亲赠友,根本没有成为一种商品。
“成立合作社就不同了。通过统一的技术方法指导进行规范化有机种植,更兼部分农机的投入使用,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社中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定价收购,解决了村民‘种了怕没销路’的疑虑,提高了村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刘维才说,2年多来,通过送种子、肥料,指导技术、包销,合作社从一开始的5人发展到现在50多人,耕地面积从数十亩发展到现在几百亩,并成立种植基地。
“春节期间有不少回来过年的年轻人在问合作社的事,估计今年能超过100人。”刘维才自豪地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人,他们都表示想加入合作社,有的甚至已经决定过完年也不出去打工了。
扩展:聘请专家培育山美蜜柚
刘维才并不满足于发展香米这一产品,他更是引进了优质品种,并聘请专家培育了山美蜜柚,种植面积达到12亩。
种植蜜柚,他又成为了村庄里的第一人。此外,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刘维才还为村庄引进和开始种植生态番薯、黑稻米等农产品。
2014年香米丰收。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加之县委的扶持与宣传,香米的销售迎来了“行情最好的一年”。
“光是香米一项,就带动了村民收入增加50多万元。”刘维才说,除了香米外,还进行深加工尝试香米酒、香米粿等产品的开发。“靠山吃山,山美乡靠香米,能够早日带领村民一起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康浩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饶平县出资兴建了村民文化公园、活动场所,添置了体育设置,使得村民有了公共活动空间,与此同时还在建立垃圾场、修建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造,原本地处山区的溪西村开始变得 “宜居”,村里的年轻人返乡积极性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