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之余,再买上一份,留给下一位有需要的人。“待用快餐”——说起来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路桥区有一家运行“待用快餐”的餐厅,今年年初至今,膳缘居餐厅共有865份“待用快餐”被认购,已领取的有621份,爱心在这里不断延续。
“待用公益”缘自 欧洲的“待用咖啡”
“待用公益”起源于一杯咖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咖啡馆,人们消费时会额外再购买一杯咖啡,留给贫困的人享用。这种“待用咖啡”从二战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2013年4月12日,网友陈里根据“待用咖啡”的理念,在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的行动,提倡“富而有爱,贫而有助,待用公益,尊严相助”的爱心理念。每个月的12号被定为“待用公益日”,而12月12日,被爱心人士倡议定为“待用公益节”。目前,全国30多个城市已有300多家爱心餐厅加入。路桥膳缘居餐厅,是我市唯一一家参加“待用快餐”活动的爱心餐厅。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路桥位于南官大道的“膳缘居”爱心餐厅。进门口,一台长方形的快餐车放在最醒目的地方,里面是炒土豆、芋头、炒面等各种素菜,共30多样。在餐厅楼梯口,张贴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店可免费领取待用快餐”。公示栏里面写着,截至今日“待用快餐”已认购863份,已领取621份,还剩余242份。
“这个公示牌以及门口的标志,都是按照‘待用快餐’总部要求,我们自愿加盟‘待用快餐’后做的。”店长赵焕说,今年1月份以来,“待用快餐”一直都在正常运行。
膳缘居于2011年开业,本身就是一家公益餐厅,由200余位股东出资创建,除了经营开支,所有利润都是用作爱心公益支出。
认购的除了爱心人士还有餐厅的食客
膳缘居的“待用快餐”运行以来,前来认购和领取的人每天都有。有专门来认购的爱心人士,也有到店里进餐看到公益牌,多买几份的食客。
“前几天,有个路桥的爱心人士,听说我们这里有‘待用快餐’在运行,特意赶过来拿出3000元,每份15元共认购了200份‘待用快餐’。”赵焕说,这位爱心人士留下钱就走了。
昨天中午,正值吃午饭的时间,膳缘居餐厅里有几桌客人正在吃饭。“这是我吃的一份,顺便买两份‘待用快餐’。”一位刚吃好饭的女客人,跟收银台的阿姨说。
收完钱,服务员将公示栏里的数字改成了“认购865份,剩余244份”。“很多我们这里的熟客,经常会吃完饭再买上几份,就当是献个爱心。”赵焕说,这种情况非常多。
领取的大都是流浪汉等弱势人群
“待用快餐”的认购者和领用者,双方根本不会见面,买的人不知道谁会吃,吃的人也不知道是谁买的,最大限度维护了受助者的人格尊严。
到餐厅领取待用快餐的,有附近的流浪汉、乞丐。流浪汉老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膳缘居的常客,偶尔经过附近,就会到店里领取一份待用快餐,店里的服务员也都认识他。
“前几天,有一位顾客,自称是附近上班的民工,因为最近工资还没发,手头又没钱,就到这里试试能不能领取一份‘待用快餐’。我们也同意了。”赵焕说,“待用快餐”主要面向的,就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有我们这个餐厅,所以最近剩的‘待用快餐’比较多,认购和领取基本持平才是最好的状态。”赵焕说,因为餐厅人手不够,他们暂时没有能力把“待用快餐”送到外面给有需要的人。
呼吁更多的餐厅、商店加入
据待用公益活动总部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浙江的待用餐厅数量并不多,而我市则只有膳缘居一家参加他们的这项公益活动。
虽说是总部,但是除了提供统一的标识,认同加入活动之外,总部并不直接管理待用快餐运行情况,更不会到店里来检查,一切都需要店家自己来操作。
“我们设立了专人来管理认购的‘待用快餐’的金额和账目,所有认购的快餐数目也会向社会公开。”赵焕说,这些都是待用快餐运行的保证。不过赵焕也坦言,这一切都需要认购的顾客和餐厅双方充分的信任。
“希望有更多的有需要的人到这里领取‘待用快餐’,也希望有更多的快餐店、商店、餐厅等加入这个行列,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赵焕说,“待用快餐”的数量是有限的,认购的数量领取完了就没了,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将这场爱心接力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