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保健促进局日前开始为食用油供应商提供津贴,让他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将健康食用油销售给小贩中心和餐馆。消费者预计今年6月起可以通过选择印有健康标示的印花,做出更明智的餐饮选择。
新加坡保健促进局对食用油是否健康是有标准的。食用油制造商和进口商一旦达到保健促进局定下的健康标准,即可获得每公升五角新币的津贴,但是这笔津贴必须补贴给采购商,如此一来,最下游的餐饮从业人员就可以用采购普通食用油的价格购得品质更好的健康食用油。当局也会派发相关印花给采用健康食用油的餐馆,方便消费者辨认。
当局将在计划实施半年后,检查津贴的额度是否能够弥补普通食用油与健康食用油的差价。新加坡保健促进局局长徐永刚表示,到2020年,新加坡政府希望能够将健康食用油在餐饮业的使用率从目前的3%提高到20%,等于每年卖出1亿8千万份健康食品。
新加坡是以各项法律规范严格著称的,从上面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它的政策不是出台了就完事了,过半年以后还要检讨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新加坡的餐饮业也是比较令人放心。因为它从食品操作流程、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食品卫生都有严格的标准。尤其是污水处理,因为新加坡地处热带,污水随意处理的话很容易滋生蚊蝇,造成登革热的爆发,所以新加坡对餐饮业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一般来说路边摊的卫生状况是最令人担忧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市像香港、北京,为了环境和卫生考虑,各种餐饮业都像大商场里集中,路边摊基本都已经被取缔了。而新加坡却早在1997年便开始实施小贩卫生水平的分级制度,这样的话人们当然会主动光顾卫生状况比较好的A级或者B级的摊位,C级摊位自然少有人光顾,这也促进小贩不断改进卫生状况。
所以现在在新加坡还是随处都能找到集中了各种美食摊位的小贩中心,而且大部分新加坡人都习惯于去小贩中心吃东西,这也体现了在严格的管理下对食品安全的一种自信。
当然,再严格的管理也有漏洞。新加坡全国一共有100多个小贩中心,集中了几千个摊位,每年大概会发生4、5起食品安全事故。2009年的时候在一个临时市场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多人住院。这一事件当时震动了整个新加坡,当局随后对这个临时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行动中居然抓到了100多只老鼠。这和新加坡一向展现给世人的的清洁、卫生的形象大相径庭,也提醒我们不管是食品安全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