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广聚
“爆肚汤沸燃旧符,门框胡同引鸿儒。小食虬伏鲲鹏志,老骥惜别梦酒壶。
50多岁的时候,他重新操持起中断30年的家业;58岁的时候,他开始召集京城小吃的各路同伴一起创办了北京小吃集散地;他被称为老北京小吃的主心骨—冯广聚,爆肚冯的第三代“当家人”,29日晚离开了他的爆肚、他的食客、他的北京小吃梦。”
本网讯 10岁的时候,他入徒学习家传百年的“爆肚”手艺,50多岁的时候,他重振了断代30年的家族生意,80多岁甚至在几个月前,他依然在为振兴北京小吃而到处奔忙。
前天晚上9点30分,百年老字号“爆肚冯”的第三代当家人冯广聚先生因肺炎在宣武中医医院逝世,享年82岁。
昨天晚上老人众多的朋友和食客来到牛街对他进行拜祭。
治疗半年多他还是走了
昨天晚上,北青报记者在寒风中来到牛街。此时,在一座两层房间里站满了人,他们之中有冯广聚的家属,也有生前跟他一起为了北京小吃奔走的朋友。之前,冯老先生因脑溢血曾先后在天坛医院、广安门医院治疗了半年多时间,但前天晚上他还是走了。
冯老的儿媳妇说,冯老最后走得非常安详,“老人5月份住进了医院,昨天晚上9点半因为肺炎在医院去世了。”
曾花10年时间寻找小吃传人
昨天,北青报记者碰到了冯老生前的好友,同样是从事小吃的“年糕钱”第四代传人钱振波。回想起冯老生前的种种以及一辈子为振兴小吃奔走,钱振波唏嘘不已。
钱振波说,如果不是冯老多次找到他请他重新再干起小吃,他现在可能不会从事这个职业,“为了让小吃能够不断地传承,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极大的热情请出了很多小吃名家。”这中间有“羊头马”、“豆腐脑白”、“奶酪魏”。
让钱振波印象最深刻的是冯老请出“羊头马”传人的过程。当时爆肚冯开业没多久,“羊头马”的后代马国义上门来捧场,两人在一块聊起来才知道,“羊头马”传人的父亲与叔叔都已经过世,而这名后人在一家工厂上班,冯老劝马国义把家里的老手艺拾掇起来,重新开一家“羊头马”,但被拒绝了。
冯老没有死心,从1989年开始,他就经常去对方家串门,说服他们出来。这样的说服工作一直持续了10年。一直到1998年,他又跑到对方家里说小吃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次对方终于动了心,冯老他张罗着租门面,终于“羊头马”开了张。
此后,年糕钱、月盛斋、恩元居、豆腐脑白、德顺斋、奶酪魏等的后人都一一被他找到。有的老字号在他的帮助下开了张。
钱振波说,除了请出小吃名家,冯老还创造了北京小吃登顶钓鱼台国宾馆,参加50年国庆盛宴的业绩,在他的努力下,小吃才得以登上了大雅之堂。
振兴小吃是老人一生的愿望
冯老去世后的这两天,北京的3家爆肚冯分店仍正常营业,业务并未受影响。冯老的家人说,振兴北京小吃是老人一生的愿望,直到去世前,老人仍在记挂着小吃。这让家人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冯老的大儿子冯秋生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老人做小吃,从那时候起,老人就教育他们做小吃要用心,规矩做人,规矩做生意,老人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冯老的二儿子冯伏生说,虽然老人已经去世了,但到了他们这代人这里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而冯老的孙子如今也已在干着爆肚冯的工作,“爷爷一直都在教我们这些后辈,我们也会努力去做好,把‘爆肚冯’的事业传承下去。”
爆肚冯曾中断30年
爆肚冯这门手艺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当时山东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冯天杰的侄子)继续经营爆肚。后经宫内当差的人推荐,“爆肚冯”成了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的特供点。
后来,10岁的冯广聚就在父亲的爆肚摊上连学徒带帮工,1956年我国政府将个体经营产业全部归为国营后,高中毕业的冯广聚就进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冯家的手艺整整断了30年。直到1985年,趁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冯广聚携子冯秋生、冯伏生、冯云亭在前门外廊房二条24号又恢复了“爆肚冯”老字号。
如今“爆肚冯”的招牌已经成为北京城里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不仅注册成商标,还开了分店。